在夏至的阳光下,62岁的潘奶奶轻轻触摸耳后的人工耳蜗外机,孙子的欢笑声和窗外的鸟鸣如涓涓细流般涌入她的耳畔。谁能想到,一个月前,她还饱受左耳流脓和听力骤减之苦,医生的诊断书上写着“双耳胆脂瘤、双侧极重度耳聋”,几乎宣告了她与声音世界的诀别。然而,在贵黔国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张学渊教授的团队成功为她植入左耳人工耳蜗,不仅清除了病灶,还让这位花甲之年的人重新拥有了声音。这是贵黔医院在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政策实施后的第三例人工耳蜗手术,自医院开业近6年来,已经完成了超过三百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如今,人工耳蜗的单套价格已由20万元以上降低至约5万元,降幅高达75%。从7月1日起,部分耗材已纳入贵州医保,为听障患者创造了“有声未来”。张学渊教授在贵黔医院已深耕听力医学领域20年,打破技术壁垒,带领团队在手术台上精准植入不足5毫米的电子装置,这代表着中国听力医学三十年的重大突破。
在20世纪80年代,多通道人工耳蜗的问世为极重度耳聋患者带来了希望。1995年,中国成功进行了首例多通道人工耳蜗手术。2002年,张学渊教授已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当时,人工耳蜗价格高昂,单侧植入费用高达20-30万元,许多家庭因此却步,听障儿童的康复之路艰难。2009年,国家启动了“贫困听障儿童抢救性康复计划”,很多患儿因缺乏专业医疗团队,远赴重庆接受手术,这让张学渊教授感到痛心,他决心在贵州建立高水平的耳鼻咽喉专科。
2019年,张学渊教授来到了贵黔医院,为西南地区的人工耳蜗技术普及开启了新篇章。在医院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国际领先的耳内镜系统与听力诊断设备,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学渊教授投入3000万元构建了国际化的诊疗体系,建立了影像诊断、术中监测和术后评估一体化系统,以实现手术的精准导航。
张学渊教授领导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在手术方案制定时,听力学家会同步规划康复图谱,语言治疗师定制训练方案,心理专家关注患者情绪变化。通过全周期的精准协作,为患者量身定制“听觉重生”方案。
2020年,贵黔医院与贵州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康复救助的定点手术医院,承担从筛查到手术再到调机和评估的全流程责任。此外,团队积极深入偏远地区开展公益筛查,为更多患者送去希望。至今,张学渊教授的团队已成功完成300余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年龄从8个月到75岁,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效果显著。
面对复杂病例,张学渊教授从不退缩。一次,在结束手术后,他迅速赶往外地医院,为一位患者成功植入电极,畅通了“声音通道”。“我从不拒绝病人,接手手术就要全力以赴。”这是他对患者的郑重承诺。这份承诺源于他对医学职业的敬畏,以及持续学习的理念。即使已是行业权威,他仍保持每日至少1-2小时的专业阅读,反复模拟术前情形,追求完美。
张学渊教授认识到,只有医学传承才能惠及更多患者。因此,他建立了系统化的培养机制,每周组织理论学习,并通过复杂案例讨论培养年轻医生的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在手术台上,他亲自指导年轻医生,将仁术与仁心代代相传。
从技术突破到普惠大众,从单人奋战到团队接力,贵黔医院在人工耳蜗领域不断进步。在政策支持与医务人员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听障患者将走出“无声世界”,迎接属于他们的“有声未来”。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918博天堂始终与患者同行,为健康生活贡献力量。